首页 > 重点实验室> 详细
实验室名称: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浙江大学
联系人: ***** 联系方式: *****
详情介绍

重点实验室简介: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于2007年12月批准筹建,2011年正式通过验收,2016年首次评估“良好”。拥有集中实验室面积3150M2,设备总资产价值达3100多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仪器有57件,包括:核酸系统研究平台、蛋白质组研究平台、细胞生物学、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平台、临床药理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分子影像研究平台等。实验室依托于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以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物学、内科学、遗传学等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及肿瘤学博士点。

研究成果:
本实验室围绕着“肿瘤易感与分子流行病学”、“肿瘤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恶性肿瘤预警与早期诊断”、“肿瘤干预药物和方法研发”这四个重大研究方向,重点在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及推动多学科规范化治疗的研究与实践、肿瘤内lactic acidosis作为抗肿瘤靶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直肠癌肿瘤免疫机制的新发现及新的抗肿瘤免疫疫苗研发、人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分子机制及新型分子靶向性抗白血病药物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及临床分期TNM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来,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大肠癌诊断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鉴定及应用”(第一完成人)、“胃癌前病变癌变准确监测和有效阻断评估体系的建立”(第三完成人)、“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标注实验室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论文134篇,固定人员未标注实验室发表SCI论文121篇。其中黄建教授课题组明确了γδT17细胞促进大肠癌进展的关键作用机制,为靶向干预γδT17进而改造其免疫抑制微环境来防治肿瘤提供了新靶点和思路。该项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Cell系列刊物Immunity(影响因子21.56)上。胡汛教授课题组发现了一个新的肿瘤代谢的原理,并将这个原理转化成一个新的肿瘤治疗原理和方案,已应用于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其临床疗效远远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治疗理念。系列成果发表于ELIFE(影响因子8.303)、J Pathology(影响因子7.381)等杂志。徐荣臻教授课题组发现和证实CaMKIIγ激酶是一种新的清除白血病干/祖细胞的治疗性分子靶标,系列成果发表于Blood(影响因子11.841),Leukemia(影响因子12.104)等杂志。另外,实验室共主编与参编出版著作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件。在国家政策咨询及战略需求方面,本实验室主持制定了国家卫计委癌症早诊早治公共卫生项目的《大肠癌早诊早治技术方案》,执笔起草了中国大肠癌MDT工程相关规范和文件。参与制定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参与制定了香港中文大学组织14个亚洲国家和5个欧美国家制定的《亚太结直肠癌筛查共识意见》。主持开展了全国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全国13个省区,34个项目点。自2011年来,共完成154011人结肠镜检查,覆盖人口近200万。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大大的推动了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及影响力。

合作需求:
筛选及鉴定数个肿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复发/转移预警生物标志,合作开展前瞻性验证;合作开展肿瘤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新型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等生物治疗技术;发展应用新的无创或微创的液体诊断技术,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率,预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及实时评估治疗方案的效果,包括循环系统肿瘤DNA(ctDNA)检测技术、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等。

主办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