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B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淋巴系统肿瘤,尽管整体预后较好,但是仍存在病程长、复发等问题,且复发后患者预后变差;同时,其存在组织学转化风险,加大了临床治疗的挑战。为系统探索惰性淋巴瘤未尽之需,全面推动学术发展,持续改善患者临床获益,《中国惰淋之声》系列报道开启,传递中国惰性淋巴瘤进展强劲之声。本期《中国惰淋之声》将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分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惰性淋巴瘤门诊建设经验,以及团队开展的惰性淋巴瘤科研探索。
探寻新机,Chemo-free方案有望突破R/R MCL治疗困局
01医脉通:北医三院“血液人”耕耘不辍,在套细胞淋巴瘤(MCL)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动力。请结合您中心在MCL领域的工作和成就,谈谈目前中国MCL的发展现状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景红梅教授:我们中心关注MCL已有十余年,积累了很多的病例和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牵头建立了中国北方地区MCL数据平台,目前平台中已有800多例病例资料,这有助于了解中国真实世界中的MCL现状。
MCL较罕见,我国平均发病年龄(约60岁)比国外(65岁)年轻1-2;其兼具惰性和侵袭性,部分患者易复发或反复复发,伴TP53突变MCL患者的预后更差,TP53突变和未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8年、12.7年3,故临床医生面临复发后如何治疗等重要挑战。基于平台数据,我们开展了真实世界多中心的MCL回顾性研究4,并对复发或难治性(R/R)MCL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02医脉通:得益于近年来新药研究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的显著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惰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选择,您中心既往在MCL等惰性淋巴瘤治疗领域也有诸多成果与经验,有哪些进展可以与我们分享?
景红梅教授:从MCL数据平台中,我们也观察到部分MCL患者尤其是伴TP53突变的高危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我们中心开展了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该研究采用奥妥珠单抗联合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和泊马度胺方案治疗TP53突变的MCL,研究纳入12例R/R患者和2例初治患者,其中85%的患者伴TP53突变。4个疗程后,总体缓解率(ORR)达85.7%,完全缓解(CR)率为64.3%;9例患者接受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检测,100%患者达MRD阴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5。此外,我们中心作为Leading PI开展的针对CAR-T细胞疗法的研究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结果6。
通常R/R患者历经多线化疗后,对化疗耐受性越来越低,后线治疗选择有限。基于以上真实世界研究的实践成果,Chemo-free方案或将是R/R MCL患者尤其是伴有TP53突变患者的新治疗选择。目前奥妥珠单抗联合方案是可及的选择,而且前瞻性研究证实了奥妥珠单抗联合泊马度胺和共价BTKi治疗TP53突变MCL的疗效。
除奥妥珠单抗等CD20单抗外,CD20×CD3双抗等T细胞疗法也进一步提升了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获益。CD20×CD3双抗治疗R/R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77.8%和60.0%7;其在MCL中的疗效也在积极探索中。未来希望有更多治疗选择,以惠及更多患者。
精准诊疗,惰性淋巴瘤中心的现在和未来
03医脉通:淋巴瘤的诊疗越来越强调分子遗传学的价值,请结合您中心以病理为特色及优势的模式,谈谈应如何推进和实现惰性淋巴瘤的规范化精准诊疗?
景红梅教授:未来可从精准诊断、精准分型到精准治疗,使患者从治疗药物中获益更多。首先,遗传学检测可对患者进行分型。其次,由于基因突变等遗传学改变与患病发病和预后存在一定联系,故可基于独有的异常基因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从而实现精准治疗。此外,对于各种类型的淋巴瘤,例如MCL、滤泡淋巴瘤(FL),我们中心均有一定的临床路径。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过结合NCCN指南、CSCO指南以及临床经验、患者的特点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这样可确保中心收治的患者均能接受规范统一的治疗。
04:医脉通:您中心在专科发展上不断精进,于近期成立了多学科团队诊疗惰性淋巴瘤中心,并开展了极具亮点的多项特色研究及诊疗工作,建立了MCL免疫治疗相关技术研发体系。可否请您分享有关惰性淋巴瘤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并谈谈惰性淋巴瘤中心的未来工作计划,供广大血液科同道借鉴学习。
景红梅教授:我们建立了惰性淋巴瘤中心,以促进对惰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全程管理。目前已开展2个重要工作。首先,中心开设每周2次的惰性淋巴瘤门诊,有助于惰性淋巴瘤患者寻医问药。同时,中心已组建多学科协作(MDT)团队,未来可依照患者之需,随时或定期组织MDT。各科专家可汇聚一堂,从诊断到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副作用管理等方面,对某患者进行精准的讨论。患者可在线预约惰性淋巴瘤MDT门诊。通过MDT,患者可得到全面的诊疗;患者对该病的病程、疾病阶段性变化亦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减少了其担心、恐慌的情绪。最终,患者有望在较长的生存期里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
惰性淋巴瘤中心致力于将淋巴瘤门诊分支及淋巴瘤疾病分类做得更精细,推动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例如,通过专病医生管理某一类型的淋巴瘤患者,实现每种类型的淋巴瘤均有对应的医生深耕,最终做到专人专病专治。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常见淋巴瘤外,其余相对罕见的淋巴瘤也应被关注,让每一位患者被看见。
05医脉通:为促进惰性淋巴瘤学科高质量发展,帮助患者接受更优治疗、获得更好生活,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请您展望一下惰性淋巴瘤学科发展的愿景。
景红梅教授:我国人口基数大,故即使是罕见的淋巴瘤,患者总量也较大,未来应全方位利用病例资源,开展研究以帮助患者获益。在基础研究等科研方面,未来可以更深入地开展分子分型研究,探索信号传导通路等疾病机制以及治疗靶点,从而研发新药、惠及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为患者制定全程治疗计划。从患者及家属角度来讲,患者需理智的理解、对待疾病,并配合医生的诊治;患者家属需为患者提供支撑。因此,未来还需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工作,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
目前北医三院惰性淋巴瘤中心多个平台同步运行,有望从基因检测、药物筛选、基础研究等层面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其中基因检测平台通过收集患者基因标本、检测基因,从而发现更多异常基因。药物筛选平台可通过筛选某类患者的敏感药物,从而在选择药物时有的放矢。此外,中心也在细胞治疗领域进行探索,以期将新治疗模式引入到淋巴瘤治疗中。同时,CD20×CD3双抗等创新药有望助力提升惰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获益,未来希望有更多治疗选择,以惠及更多患者。
景红梅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AR-T细胞治疗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