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于当地时间3月26日-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作为肺癌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LCC汇聚了全球肺癌诊疗的最新技术及研究成果。
本次大会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入选壁报专场,研究内容涵盖EGFR突变
FOCUS-A研究:
研究背景
VEGF和EGFR双重阻断可延缓EGFR-TKI耐药的出现,进而改善EGFR突变NSCLC患者的临床预后。FOCUS-A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II期研究,旨在评估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对初治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初步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该研究共招募了40例初治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患者接受伏美替尼(80mg qd)联合安罗替尼(10mg qd,第1天至第14天给药,每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根据RECIST 1.1标准由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等。
研究结果
截至2024年12月6日,中位随访27.8个月,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岁(范围40-71岁),其中大多数为女性(65%)、从未吸烟者(87.5%),并且绝大多数为IV期腺癌患者(95%)。
结果显示,患者的ORR为87.5%(95%CI:73.2-95.8),DCR为100%,中位PFS为25.1个月(95%CI:17.9-NR)。
在具有基线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16例患者(40%)中,ORR为87.5%(95%CI:61.7-98.5),DCR为100%,中位PFS为25.1个月(95%CI:13.8-33.2)。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6例CNS转移患者中,ex19del和ex21L858R突变的PFS无差异(NR vs 25.1个月,HR=0.72,95%CI:0.18-2.92,p>0.05),中位CNS PFS为33.2个月(95%CI:17.9-33.2)。
安全性分析中,13例(32.5%)患者出现了≥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最常见的≥3级TRAE是高血压(7.5%)和
研究结论
伏美替尼联合安罗替尼在初治EGFR突变NSCLC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韩宝惠教授:
FOCUS-A研究结果显示,在初治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伏美替尼联合安罗替尼表现出了持久的抗肿瘤活性,还在CNS患者中展现出较好的颅内疗效,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控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新选项。此外,伏美替尼额安罗替尼均为口服药,两者联合使用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PFS,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在临床实践中,大家能够借鉴这一优越的组合治疗策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APPOINT研究:
研究背景
病理亚型是独立于TNM分期的预后指标。具有高复发因素(实性、微乳头状和/或复杂腺体)的患者预后较差。APPOINT研究(NCT04922138)是一项双臂临床试验,旨在探索第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作为具有高复发因素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这项前瞻性、多中心、两组研究旨在招募102例具有实性、微乳头状和/或复杂腺体成分≥10%的I期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在进行根治性肺癌手术后,患者接受口服110mg/天的阿美替尼作为辅助治疗(A组)或观察(B组),持续3年。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年无病生存率(DFS),次要终点包括3年、4年和5年DFS率,5年总生存率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
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研究共纳入95例具有至少一个高复发因素(包括实体型、微乳头型和/或复杂腺体成分)的I A期EGFR突变(19Del、L858R及罕见突变)NSCLC患者。A组46例,B组49例。中位年龄分别为57岁和66岁,女性比例分别为62.2%和65.3%。在数据截止时,中位随访时间为16.5个月,A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症状,B组有2例患者复发,1年DFS分别为100%和87%。1年肿瘤复发风险分别为0%和12.8%。A组3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事件(AE),在阿美替尼治疗期间未发生≥3级AE,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肌酸激酶升高(34.8%)、乳酸脱氢酶升高(15.2%)、肝功能损伤(10.9%)和口腔溃疡(10.9%)。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的早期数据表明,阿美替尼在完全切除的具有高复发因素的I期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韩宝惠教授:
目前,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国内相关指南,手术切除后为1A期的患者通常不需要进一步治疗。然而,我们回顾了前期研究结果,发现1A期患者如果伴有高复发因素,如实性型、复杂腺体成分、脉管侵犯以及气腔播散等,其复发率显著增加。因此,是否需要对这些高危患者进行术后干预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基于此,我们设计了APPOINT研究。
该研究需要长期随访,预计三年或五年后才能得出最终结果。令人鼓舞的是,从目前的结果数据来看,对于1A期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通过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复发比例。这一结果也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即1A期患者应依据不同的病理亚型和风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果不进行治疗,可能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该结果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在癌症管理中的重要性,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背景
JAK/STAT通路的失调性激活导致IFN-γ的持续释放,被认为是癌症免疫治疗中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耐药的重要因素。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JAK抑制剂与PD-1免疫治疗的组合可以通过调节JAK/STAT通路来逆转或延缓
研究设计
该研究是一项Ib期、单中心、单臂的探索性临床研究,针对接受PD-1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研究将招募30名患者,每日口服戈利昔替尼,起始剂量为75 mg,最高可达150 mg,PD-1抑制剂按照临床标准剂量(例如:200 mg IV Q3W)给药,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符合停药标准。BOIN设计的剂量递增阶段将在前6-12例入组患者中进行,以预定义的剂量限制毒性(DLT)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从而确定后续戈利昔替尼联合治疗剂量(75 mg或150 mg)。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包括PFS、DoR、OS和安全性。
韩宝惠教授:
该研究由钟华教授主导,采用戈利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对一线治疗失败的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进行再免疫挑战。在1a期临床研究中,这种组合已显示出初步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因此1b期临床研究的重点是解决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在一线免疫单药或免疫联合治疗失败后的治疗策略问题。目前,该临床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于2024年12月开始招募患者。我们期待这项临床研究能够为未来的免疫二线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小细胞外囊泡微RNA(miRNA)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免疫/化疗的疗效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研究背景
ES-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快速增长和早期转移的特点。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疗法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是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缺乏仍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主要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小细胞外囊泡来源的miRNA是否可作为ES-SCLC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收集上海市胸科医院初治ES-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与血清样本,所有入组患者后续均接受免疫化疗方案治疗。在治疗前对血清小细胞外囊泡miRNA进行分离及测序分析。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治疗应答组与非应答组间的特征性miRNA,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
初步筛选获得10个候选miRNA,其中3个在应答组高表达,7个在非应答组高表达。功能富集分析揭示差异表达小细胞外囊泡miRNA(包括hsa-miR-125a-5p、hsa-miR-150-5p等)的关键生物学功能。在8种预测模型中,Extra Trees算法展现出最优预测效能,平均曲线下面积(AUC)达0.848,敏感度0.82,特异度0.72,最佳截断值0.61,提示其在前瞻性样本中具备临床应用潜力。
韩宝惠教授:
该研究由张伟教授主导,主要探讨了SCLC领域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目前,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但如何准确预测其疗效仍存在较大的临床研究空间,亟需新的思路和方法。张伟教授团队以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外泌体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中的小细胞外囊泡中的miRNA,以预测治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未来在SCLC领域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和预测指标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我们也期待在扩大样本量后,能够进一步优化检测方法,提升其敏感度和特异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