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详情
NEJM:智能手表ECG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病例报告
来源:梅斯医学 发布日期:2025-06-17 00:00:00 访问量:428

NEJM:智能手表ECG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病例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6-17 来源: 梅斯医学

研究亮点

  • 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ECG)能检测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典型心电变化。

  • 通过智能手表监测心电图变化辅助患者早期识别心脏损伤。

  • 单导联手表ECG虽然未获官方心脏病诊断批准,但结合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可助力诊断。

文章概述

近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的一篇临床病例报告介绍了一例76岁护士因情绪应激引发胸痛,利用智能手表心电图监测发现异常ECG变化后,最终被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的过程。患者既往背景为心血管护理员,具备一定医学知识。通过结合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12导联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指导临床治疗。该病例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心血管急症筛查中提供参考价值,特别是在非典型症状或初期监测阶段显示其潜在应用价值。

背景介绍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为takotsubo综合征,是一种急性、暂时性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通常由急性情绪或生理压力诱发。其典型表现包括胸痛、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升高,且冠状动脉血管通畅,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混淆。近年来,随着智能手表和移动健康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患者能够通过智能设备自我监测心率及心电图。然而,智能手表ECG主要设计用于心律失常监测,其在检测心肌缺血等心脏结构或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尚未获得正式认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便携设备辅助心脏病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研究方法

本病例通过患者配戴的单导联智能手表(对应标准心电图导联I)记录心电图变化,结合急诊室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以及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心脏超声和冠脉造影,实现多模态诊断。患者胸痛发生前1个月曾生活稳定,基线心电图与发作时及发作后心电图对比。冠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阻塞,同时超声证实左心室尖端球囊样扩张及显著收缩功能减退。最终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

研究结果

患者为一名76岁退休心血管护士,因突发情绪剧烈波动产生胸痛2小时,伴随智能手表心电图出现典型心电图异常。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显示:

  • 发作时T波倒置,

  • QRS波幅降低。

患者过去一个月的基线心电图未见异常变化(图1,Panel A)。入院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V3导联有轻微ST段抬高与新出现的T波倒置(图1,Panel B)。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至205 ng/L(正常6-10 ng/L),提示明显心肌损伤。冠状动脉造影未见阻塞。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尖端球囊样扩张,射血分数仅35%。患者诊断为典型应激性心肌病。

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及ACE抑制剂治疗,6周复查心脏超声射血分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缓解。

图1: 智能手表单导联ECG与传统12导联心电图在不同时间点的对比(Panel A: 智能手表ECG;Panel B: 12导联心电图)

研究意义

这例案例凸显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非典型胸痛患者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早期提示心肌损伤的潜力。尽管目前智能手表ECG尚未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获得官方认证,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传统检查,能够帮助早期识别疑似应激性心肌病,避免漏诊或误诊。传统检测受限于就诊时间与设备可及性,智能手表为患者提供了即时心电变化记录的便利,有望推动远程监护和个体化医疗发展。未来智能设备的技术优化与多导联系统设计,可能进一步提升缺血与心肌病变的早期检测准确率。

梅斯小编点评

本病例生动展示了智能手表ECG在临床急症心脏病监测中的现实应用,特别是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过程中发挥的辅助作用。虽然智能手表目前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筛查,其在心肌缺血检测上的潜能被逐步发掘。未来可考虑扩大智能手表导联数量与精准算法的开发,实现更准确的缺血性心脏病识别。同时,结合远程医疗体系,推动智能设备在慢性病和急性事件监护中的广泛应用,推动智慧医疗发展。建议后续开展系统性临床研究验证智能手表对急性心脏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原始出处:

Thomas R. Basala, B.S., and Scott W. Sharkey, M.D.Cardiac Injury Detected by Smartwatch.N Engl J Med 2025;392:2256 DOI: 10.1056/NEJMicm2500438

主办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