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
医脉通:近年来房颤治疗领域快速发展,在抗凝治疗、导管消融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争议。您认为目前主要的争议点集中在哪些方面,您对这些争议持怎样的看法呢?
马长生教授:
目前,房颤领域仍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关于临床治疗中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的问题,根据既往经验,CHA₂DS₂-VASc评分≥1分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需要抗凝。然而,对于房颤负荷较低的患者(如每日仅发作1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年发作频率极低),尽管其CHA₂DS₂-VASc评分符合抗凝指征,但临床实践中可能无需抗凝治疗,这一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明确。未来需要开展相关研究,以评估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指征,以及明确哪些患者可避免抗凝治疗。
此外,关于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一般中国临床实践认为成功消融后无需继续抗凝。然而,国内外指南均强调,鉴于存在无症状房颤发作可能导致卒中复发的风险,即使消融成功,仍建议继续抗凝治疗。这一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应遵循指南建议进行临床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我们期望在临床实践中适当放宽抗凝治疗指征,但实际上对于CHA₂DS₂-VASc-60评分≥3分的男性或≥4分的女性患者,指南仍推荐进行抗凝治疗。然而,临床实践中此类患者往往未予抗凝治疗。因此,未来仍需开展相关研究以解答上述争议性问题。
医脉通:随着循证证据的不断积累,近年来房颤消融的适应证进一步拓宽。对于房颤导管消融的应用,目前指南和临床实践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年来进展迅速的脉冲场消融的应用前景如何?
马长生教授:
导管消融在现行指南中的推荐严格基于研究证据。例如,对于诊断一年以内的房颤患者,指南推荐进行节律控制,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为首选。然而,临床实践与指南推荐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实践中普遍认为导管消融的疗效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因此大多数患者并未首选药物治疗,而是直接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由于导管消融技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未来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导管消融在相关指南中的推荐等级将逐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行指南中存在大量I类推荐,但其中仅有10%~15%是基于A级证据(基于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大部分推荐仍依赖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实践经验,而非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理想情况下,所有推荐均应以高质量RCT为支持,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关于脉冲场消融,作为一种新型消融能量,其最大优势在于较传统消融能量更安全且更高效。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完成数十万例脉冲场消融手术,中国也推出了多款新产品。未来,脉冲场消融可能会取代传统射频能量,成为房颤消融领域的主流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医脉通:在房颤治疗领域,未来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探索方向有哪些?
马长生教授:
房颤治疗未来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及症状控制,同时将战线前移,致力于房颤的预防。房颤的预防不仅涉及房颤疾病本身,更依赖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
在房颤治疗领域,科技进步和药物研发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抗凝药物治疗方面,研发方向正聚焦于新型生物制剂开发,初步研究结果证实其能够有效治疗房颤,同时可预防卒中以及降低大出血风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相关2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在导管消融方面,脉冲场消融等新型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和革新,预计未来几年将实现安全性及实用性的突破性提升,进而推动临床服务质量的升级。
此外,目前多家企业正致力于新型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该领域历经数十年进展迟滞后迎来曙光,多项针对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关研究即将启动,尽管其临床应用前景尚不明朗,但已展现出潜在希望。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房颤整体治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专家简介
马长生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Europace、JICE、Circulation A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领衔专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