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铮,王宝,高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脑
高级别胶质瘤,尤其
1. MDT 的定义及其对脑胶质瘤治疗的意义
MDT 的概念最先于1990 年在美国提出,其核心概念是由一个以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固定团队,对一个或者一类病例进行定期的会诊讨论,从而得到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并由主管医生在严格执行治疗方案的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反馈和响应,不断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大临床治疗获益。
脑胶质瘤MDT模式核心团队的临床专业应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
虽然MDT 模式已在呼吸系统肿瘤、老年病等领域广泛开展,并且取得良好临床收益,但是我们认为,MDT 模式在脑胶质瘤的诊疗中有显著的意义,其原因有:①胶质瘤虽然原发于脑部,但常常引发全身性的问题,其诊断和治疗需多学科通力合作;②鉴于神经系统在人体中的支配地位,脑胶质瘤对于相关功能区的侵蚀、破坏,会对全身多系统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但随着临床专业分科的不断细化,专科医生对于患者其他系统疾病的全面把握能力也在不断降低,需要相关专业医生的临床指导;③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侵袭重要功能区或者终末期的患者,术后多伴随意识、运动功能障碍,需长期卧床,病情演变复杂,护理难度大,在不同的病情进展阶段,治疗方案也急需同步调整以适应病情的变化,这就要求相关学科的专业医生共同研究决定,根据病情演变的重点调整治疗方向,有效地减少医生的主观影响带来的偏差,弥补单学科诊疗方面的片面性。
在更多的方面,脑胶质瘤MDT 模式的优势还包括: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大大降低总治疗费用,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加强多学科合作,提高医生的眼界、素养,带动医院整体水平,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等。综上所述,MDT模式对于脑胶质瘤的诊疗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已成为国内顶尖医院和专家的共识。
2. 脑胶质瘤的MDT 诊断新模式
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型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胶质瘤的多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
2.1 传统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传统的脑胶质瘤诊断手段涵盖了影像学与病理学两个方面。在影像学检查方面,主要依赖于CT 和MRI 这两种检查技术。CT 检查可提供的信息有限,主要用于筛查,对肿瘤钙化、出血等敏感性较高。MRI 结合造影剂增强扫描可确定肿瘤的范围及其对周围重要组织的侵犯,明确肿瘤的责任血管及其血供情况。
与此同时,近年来MRI 成像技术也取得了新进展,如灌注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波普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并且对于外科治疗的手术规划、预后判断等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病理诊断是“金标准”,其传统分型在引言中已介绍,但技术的发展已将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提高到了分子水平,对于提高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性提供了有力依据。
2.2 分子诊断
随着分子诊断被纳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分子诊断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应用于检测的主要分子标记物包括TP53、
2.3 组学诊断
多组学方法利用多种生物学组学数据(如蛋白质组、代谢组、脂质组等)来全面研究生物系统的各个方面,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生物过程和疾病机制的途径,并为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扩展了思路和方法。多组学提供的蛋白质组、代谢组、脂质组等信息可以用于胶质瘤早期诊断、预测进展和预后,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诊断生物体的特定状态,并提供关于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信息;非相关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可能被认为是胶质瘤的区分因素,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使诊断更容易的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信多组学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 脑胶质瘤的MDT 治疗新方法
手术切除仍然是脑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可以达到解除占位、明确病理的目的,作用难以取代,但辅以化疗、放疗为主的传统方案,以及新进展的电场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可以使患者取得最大临床收益;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3.1 脑胶质瘤电场治疗
肿瘤电场治疗(tumor-treating fields,TTFields)目前正逐步推广配合应用于GBM 的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表明TTFields 加入辅助化疗阶段后,可明显延长GBM 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该治疗方法通过将特制的电极贴直接贴敷在患者头皮上,将电场能量精准传递至肿瘤部位,从而有效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对正常静止的细胞并无影响,因此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有实验研究显示,低频的TTFields 还可以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得抗肿瘤药物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更有效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这一发现为肿瘤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TTFields 作为一种前沿的治疗手段,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多样化的治疗选择。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我们期待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更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3.2 脑胶质瘤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备受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其核心是根据肿瘤的异质性,针对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肿瘤给予特定的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可分为针对单一途径和多个途径的策略。患者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不仅与关键突变激酶的存在有关,还受到癌细胞分子回路中其他关键变化的制约,如关键肿瘤抑制蛋白的缺失、对激酶耐药突变体的选择以及反馈回路的失调。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靶向治疗方案通常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MDT 模式确保了治疗方案的综合性和个体化,考虑到了患者的整体状况、肿瘤的具体特征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通过多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和评估,为患者实施最优化的方案。随着医学科技与方法的进步,我们将能够更精确地识别治疗的靶点,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前景。
3.3 脑胶质瘤免疫治疗
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其原理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杀伤作用,起到对抗肿瘤的目的。依据其效应机制分为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和过继性免疫治疗三大类:①主动免疫主要依靠各类具有免疫原性的瘤苗,例如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等;②被动免疫是指通过输入其他来源的免疫效应物质,包括肿瘤抗体特异性、细胞因子等,以增强机体免疫防御能力;③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体外培养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再回输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肿瘤单链抗体融合蛋白、嵌合抗原受体、Treg 细胞的免疫治疗等均是前景广阔的肿瘤免疫治疗发展方向。
3.4 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
脑胶质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否选择手术,往往面临不同程度的意识及运动功能障碍,这对其精神与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康复治疗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运动障碍和偏瘫症状,更能显著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除了关注身体的康复,心理疏导同样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面对疾病,许多脑胶质瘤患者会经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的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重拾对抗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带来的挑战。
多学科团队模式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MDT 通过汇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为患者量身打造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确保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3.5 其他疗法
溶瘤病毒、超声聚焦、纳米疗法等MDT 治疗方法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脑胶质瘤治疗正朝着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治疗方向快速发展。
来源:韩铮,王宝,高立.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新进展[J].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4,45(12):1452-1456.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4.12.01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