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详情
CTH 2025|John W Semple教授:ITP致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的深度解读
来源:医脉通 发布日期:2025-06-29 00:00:00 访问量:6

CTH 2025|John W Semple教授:ITP致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的深度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6-29 来源: 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6月6日至8日,2025国际血液病学临床与转化研讨会暨第十四届血液肿瘤两江学术会议在中国重庆召开。此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血液学研究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聚焦血液病学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临床转化应用的进展。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瑞典隆德大学John W. Semple教授接受采访,分享了他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研究领域的见解和研究进展。



医脉通:


近年来,关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致病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明确了B细胞和T细胞缺陷在IT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请您谈一谈这些新进展对未来ITP临床治疗策略的影响?


John W. Semple教授:


目前,大多数针对ITP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均基于对疾病致病机制的靶向干预。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策略如下:BTK抑制剂通过靶向巨噬细胞和B细胞发挥作用,既能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的生成,从而间接降低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吞噬的风险。Syk抑制剂则通过靶向巨噬细胞,抑制其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B细胞疗法主要针对B细胞,通过清除B细胞功能来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此外,补体抑制剂正在探索其潜在作用,旨在阻断补体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但疗效仍需验证。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研发是基于对ITP患者存在血小板生成不足这一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深入理解。因此,这些治疗方案的开发均是由其背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所驱动。


医脉通:


您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打破ITP固有认知的新理念,也逐渐获得了广泛认可,尤其是“ITP悖论:出血与血栓并存”,请您谈一谈对于ITP患者出血与血栓双重风险问题,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John W. Semple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首先关注患者出血倾向的管理。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出血症状,而血栓事件则多见于老年患者。目前,血栓事件的具体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此外,某些治疗措施,例如脾切除术,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还有观点认为,ITP本身可能因残存的过度活化血小板而诱发血栓形成。因此,多数患者最初接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然而,当老年患者出现血栓事件时,也需要针对血栓性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总体而言,控制出血风险仍然是治疗的首要关注点。


医脉通:


您和您团队一直专注于ITP致病机制及新治疗方案的探索,请您谈一谈最近有哪些研究正在开展,有哪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新治疗方案值得探索?


John W. Semple教授: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ITP患者的T细胞活化机制。目前,我们团队正聚焦于该疾病致病机制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血小板不仅是一种参与止血的细胞,还具有免疫细胞的特性,其类免疫功能可能在ITP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深入研究血小板如何向T细胞呈递自身抗原,以及如何驱动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探究血小板作为免疫细胞的功能及其对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已成为我们实验室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1751161697809972.jpg

John W. Semple 教授

隆德大学血小板免疫组组长  生物医学科学家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理学、医学和检验医学及病理生物学系教授

多伦多大学药理学、医学和检验医学及病理生物学系研究生部正式成员

瑞典Flyingeby森普尔科学实验室首席科学官

加拿大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基南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科学家(2016-2020年)。多伦多血小板免疫生物学小组(TPIG)主任,输血医学研究(2009-2016年2月),圣迈克尔医院基南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圣迈克尔医院基南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学家(2002-2016年)

国际输血协会 ISBT Award获得者

美国血库协会Tibor Greenwalt纪念奖获得者和讲师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特邀提名人

多个血液学、肿瘤学、免疫学、医学期刊的审稿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