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第18届
医脉通:
随着近年来中国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淋巴瘤乃至血液学领域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有多篇研究入选本次大会,您如何评价近年来我国淋巴瘤诊疗领域的发展?
朱军教授:
非常荣幸再次来到ICML会议现场。作为已连续举办十八届的重要学术盛会,二十余年来,中国学者与ICML会议的渊源不断深化 —— 从最初的参与,到高度重视,直至如今以活跃姿态深度融入会议学术,在口头报告等环节持续发声。
本届会议中,中国学者的参与规模与影响力尤为显著:共有近三百位中国学者参会。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会开幕式上,大会主席Franco Cavalli教授特别指出,中国学者投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投稿占比达24%,仅次于美国的25%。不仅如此,众多中国学者还通过口头报告、壁报展示等形式,与国际同行展开多元学术对话,深度参与会议研讨。
中国学者在本届会议中的广泛参与,不仅彰显了我国淋巴瘤领域研究的蓬勃发展,更引发了全球同行的高度关注。这一成果,是二十余年来我国通过ICML等国际学术平台,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力见证。在此过程中,我国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水平显著提升,获得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未来,依托此类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淋巴瘤领域必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前沿的深度对话,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持续精进,推动我国淋巴瘤诊疗事业迈向新高度。
医脉通:
结合这次ICML会议中淋巴瘤领域最新诊治进展以及和国际同行的交流,您认为在未来的近几年内,淋巴瘤诊疗领域的热点有哪些?
朱军教授:
回顾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轨迹,我国淋巴瘤领域已从早期的学习跟跑阶段,逐步实现向深度参与乃至部分领域引领的跨越。在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体系构建与创新治疗手段研发中,我国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从双特异性抗体、细胞治疗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本届会议上,多家国内企业携自主研发的小分子药物最新研究成果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彰显了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在细胞治疗领域,中国CAR-T细胞治疗技术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与美国并驾齐驱;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参与度亦取得显著突破。
展望未来,大分子抗体药物、小分子信号通路调节剂、微环境调控药物与细胞治疗技术的协同应用,正推动淋巴瘤治疗模式向 “无化疗” 的免疫靶向精准治疗转型。这一创新路径已清晰可见,我国正以扎实的研究基础与临床实践走在探索前沿。我们将持续夯实技术根基,深化国际协作,力求在提升淋巴瘤患者治愈率、改善生存质量的同时,为全球淋巴瘤诊疗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医脉通:
您认为中国在淋巴瘤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未来如何更好地与国际前沿接轨,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朱军教授:
在肯定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需通过学术交流客观审视现存差距,清醒认识我国淋巴瘤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国际前沿水平间的距离。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亟待突破的瓶颈:其一,全国范围内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体系仍需完善,尤其是在病理诊断精准度、基因检测与分子诊断技术普及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其二,人工智能(AI)技术在淋巴瘤诊疗全流程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实现AI技术与临床实践、药物开发的深度融合,是亟需攻克的重要课题;其三,新药研发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在遵循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如何高效推进临床试验,确保研究质量与速度的平衡,成为国内外同行共同面临的难题。
对此,我国学界与产业界需进一步夯实临床研究根基,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规范化研究流程,确保数据真实、可溯源、具备国际公信力,以此提升我国淋巴瘤研究成果的国际认可度。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以开放姿态吸收先进经验,方能推动我国淋巴瘤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