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1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召开。骨髓瘤专场也在7月12日如期举行,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领域前沿进展展开深入交流。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骨髓瘤专场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内容丰富详实,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共同推动MM发展迈向新台阶。
贡铁军教授主持
马军教授致辞
邱录贵教授致辞
学术报告
01从首次复发到多线进展:RRMM全程管理策略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详细讲述了复发/难治性MM(RRMM)的治疗现状。
RRMM的治疗时机可探讨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两种情况,在生化复发时干预可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MM一线治疗常用以来那度胺和/或PI为基础的方案,大多数患者在首次复发时已对来那度胺耐药。IMWG指南建议,来那度胺耐药患者二线优选PVd、DKd或Isa-Kd,敏感者则选择DRd或KRd。随着治疗线数推进,多数患者进展为PI+IMiD+CD38单抗三重耐药,新型BCMA靶向免疫疗法如抗体药物偶联物、CAR-T及双特异性抗体为多线治疗失败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个体化方案制定和新型药物组合的探索将进一步提升RRMM治疗效果。
景红梅教授主持
侯健教授作专题报告
02免疫治疗新时代:BCMA靶向治疗突破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分享了MM患者免疫治疗的创新突破。
MM一线治疗已从三药联合迈向四药联合时代,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也展现出在预测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RRMM的治疗聚焦于靶向BCMA策略,包括ADC、双抗和CAR-T。DREAMM-8研究表明,BCMA ADC 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方案(BPd)较PVd方案显著提高MRD阴性率并延长PFS和OS,DREAMM-7中国亚组数据也证实了BVd方案的良好疗效;RedirecTT-1研究表明,对于伴有EMD的RRMM患者,双抗联合方案可达到深而持久的缓解;此外,CARTITUDE-1研究证实CAR-T可使1/3的RRMM患者实现≥5年无进展生存。未来研究应加强新药联合方案的探索,为RRMM患者注入新希望。
夏忠军教授和高广勋教授主持
陈文明教授作专题报告
03温故而知新:MM治疗的三十年探索
在辽宁省肿瘤医院邢晓静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系统解析了MM的治疗历程与未来展望。
MM治疗历经30年革新,从传统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到新药,现已迈入免疫治疗新阶段。BCMA靶向治疗(ADC、CAR-T、双抗)取得突破性进展,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然而,目前MM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ASCT在老年患者中的定位、多药耐药后的治疗选择、以及如何优化免疫治疗顺序和组合等。未来,MRD指导的个体化治疗、联合方案创新及CAR-T前移等策略将推动MM向“功能性治愈”目标迈进。
邢晓静教授和王伟教授主持
李娟教授作专题报告
04从结构设计到全程管理:BCMA CAR-T治疗RRMM疗效影响因素解析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凯阳教授和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系统解析了BCMA CAR-T细胞疗法治疗RRMM的影响因素。
MM的耐药和复发是关键问题,传统化疗下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BCMA靶向CAR-T疗法发展迅速,然而,其临床应用中仍面临患者选择、治疗时机及全流程管理等挑战。影响BCMA CAR-T疗效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治疗经历、免疫状态及肿瘤微环境等。此外,CAR-T结构设计(如全人源化、共刺激域选择)和治疗线数也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需重点关注患者筛选、治疗时机把握及全程管理,并加强治疗前后监测、优化免疫治疗顺序及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以提升RRMM患者的临床获益。
丁凯阳教授和杜鹃教授主持
李剑教授作专题报告
05MGRS的诊治挑战与突破:病理分型、疗效评估及治疗策略优化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毛新良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分享了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的诊治更新。
MGRS的特征是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超过10%,伴有M蛋白相关的肾脏损伤,但无骨破坏、高钙血症和管型肾病等MM典型症状。随着20年研究不断深入,MGRS病理类型在不断增加,根据肾脏受累部位和超微结构主要分为六大类,不同类型在细胞来源、M蛋白检出率、肾外病变发生率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患者的治疗选择、后续随访策略及预后。部分罕见类型疗效评估困难,外周血质谱和二代流式细胞术或可成为新型评估手段。在治疗方面,随着治疗方式的不断涌现,MRD阴性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相信未来更多多中心研究的开展将助力精准诊疗,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王鲁群教授和毛新良教授主持
路瑾教授作专题报告
06CAR疗法2.0:RRMM治疗策略的升级探索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爱春教授和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刘昌勋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系统梳理了新型CAR疗法的应用策略。
20余年间,CAR-T细胞治疗不断更新迭代,目前已有多款产品陆续上市。CAR-T细胞疗法是RRMM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仍面临T细胞功能缺陷、肿瘤抗原调变、治疗毒性和肿瘤微环境抑制等局限,带来较高的复发风险。通用型CAR-T、CAR-NK、CAR-M及in vivo CAR-T等新型疗法成为自体CAR-T细胞治疗的重要补充,同时有望为RRMM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刘爱春教授和刘昌勋教授主持
糜坚青教授作专题报告
07从慢性病管理到追求功能性治愈:MM的治疗革新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廖爱军教授和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燕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基于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的前沿动态,详细介绍了MM的研究进展。
当前初步共识是,深度MRD阴性(10⁻⁶)且停止治疗后维持5年以上无复发或可作为MM的潜在治愈标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危SMM的早期干预、MM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以及精密的疗效监测技术等。研究表明,四药联合方案在适合移植的初治患者中可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PFS并实现持续MRD阴性,而在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中同样展现出显著的PFS获益。此外,免疫联合疗法逐渐成为治疗的主旋律,尤其是BCMA/GPRC5D双靶点联合,在伴髓外病变(EMD)的高危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客观缓解率(ORR)。GPRC5D×CD3双抗和PD-1单抗的联合,能够使得T细胞持续发挥有效的作用,可在不显著增加毒性的前提下,提升治疗反应的深度与持久性。然而,创新疗法仍面临经济负担重、资源分配不均及毒性管理等挑战。总体而言,MM治疗策略正从慢性病管理向追求功能性治愈转变,而优化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完善毒性管理以及提高创新药可及性等方案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廖爱军教授和李燕教授主持
阎骅教授作专题报告
08高危MM诊疗突破:动态分层模型与靶向治疗策略
在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王景文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金阿荣教授的主持下,邱录贵教授就MM的预后分层与高危患者的识别和治疗展开了分享。
近年来,MM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随着PI、IMiD、免疫治疗药物等的出现及四药联合治疗模式的革新,该病已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然而,高危患者预后仍不理想。随着新药的增加和诊断技术的发展,危险分层治疗成为可能,数十年来,预后分层模型由DS到ISS到R-ISS、R2-ISS再到CGS等不断演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通过多队列数据,结合静态与动态因素,构建了适合中国MM患者的危险分层加权新模型MPSS,可以更精准地识别中国超高危患者群体。为推动MM功能性治愈的实现,中心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预后分层驱动的整体治疗策略,并取得显著进展。
王景文教授和金阿荣教授主持
邱录贵教授作专题报告
会议总结
会议末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就大会内容作出总结。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骨髓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展现了国内外治疗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近年来,我国在骨髓瘤治疗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国外新药快速引入,国产CAR-T等原研药物更是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获益。同时,基础研究也取得长足进步,国自然等重大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大幅增加,学术成果获得国际认可。期待各位学者将本次大会的前沿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造福更多患者。
刘开彦教授作总结
医脉通将持续为各位同道带来2025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各专场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IMWG:国际骨髓瘤工作组;PI:蛋白酶体抑制剂;P:泊马度胺;V:硼替佐米;d:地塞米松;D:达雷妥尤单抗;K:卡非佐米;Isa:艾沙妥昔单抗;R:来那度胺;IMiD:免疫调节剂;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BCMA:B细胞成熟抗原;ADC:抗体偶联药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