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详情
同心聚力 攻坚克难 淋巴瘤专场 |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系列报道
来源:医脉通 发布日期:2025-08-02 00:00:00 访问量:1

同心聚力 攻坚克难 淋巴瘤专场 |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 2025-08-02 来源: 医脉通

2025年7月11日-1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哈尔滨圆满召开,大会第二日,淋巴瘤专场如期举行。血液肿瘤领域权威专家齐聚盛会,围绕淋巴瘤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实践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探讨,为淋巴瘤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力。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淋巴瘤专场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在松花江畔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土地上,各位与会专家共同见证着中国淋巴瘤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共绘学科发展新蓝图,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1754111678779034.jpg

赵东陆教授主持


1754111689141145.jpg

马军教授致辞


1754111700985201.jpg

朱军教授致辞


学术报告


01复发难治DLBCL的分层治疗:精准决策与生存优化的关键路径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卓刚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分享了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疗最新进展与分层治疗策略。


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精准分层和动态调整。对于二线治疗选择,化疗敏感患者仍可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获益,而早期进展患者则应优先考虑CAR-T细胞治疗。CAR-T治疗时机需要精准把握,尤其是对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CRS和ICANS等不良反应。对于后续治疗,目前治疗选择包括T细胞免疫治疗(TCE)和各种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于优化治疗排序、探索新型联合方案以及开发更精准的预后预测模型,从而为复发难治DLBCL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1754111733518619.jpg

刘卓刚教授、沈建箴教授主持


1754111744922860.jpg

白鸥教授作专题报告


02惰淋治疗新突破:BTKi带来长程获益,固定周期策略谱写新篇


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马骥教授的主持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譚傳德教授基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前沿动态,详细介绍了惰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首先,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中,SEQUOIA研究5年随访数据显示,泽布替尼在伴del(17p)突变的初治CLL/SLL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PFS及OS获益,或可克服del(17p)的不良预后影响。GAIA/CLL13、FLAIR、CAPTIVATE等研究进一步展示了有限疗程BTKi联合维奈克拉±CD20单抗联合方案的优异疗效,并突出了uMRD对于PFS获益的重要价值。此外,BTK降解剂在既往多线治疗的R/R CLL/SLL患者中也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在滤泡性淋巴瘤(FL)及边缘区淋巴瘤(MZL)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新型双抗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策略,初步结果显示出良好的PFS获益和安全性,或为复发难治患者提供新选择。


1754111777359255.jpg

苏丽萍教授、马骥教授主持


1754111791111406.jpg

譚傳德教授作专题报告


03PCNSL前行之路:传统化疗奠基石,靶向方案展宏图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丽宏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详细介绍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最新进展。


PCNSL的治疗历经50年探索,目前已迈入靶向治疗的新时代。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对高效低毒且可及性较高的治疗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前后设计了FVD(福莫司汀+替尼泊苷+地塞米松)、FTD(福莫司汀+替莫唑胺+地塞米松)、R-FPD(利妥昔单抗+福莫司汀+培美曲塞+地塞米松)治疗PCNSL的前瞻性研究,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新一代BTK抑制剂奧布替尼联合PD-1单抗和福莫司汀一线治疗PCNSL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当中。此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细胞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在PCNSL治疗中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754111832705088.jpg

刘丽宏教授、刘澎教授主持


1754111850255273.jpg

张明智教授作专题报告


04PTCL的诊疗突破:精准分型奠基础,联合方案拓生机


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围绕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诊疗进展展开精彩分享。


PTCL亚型众多,发病机制复杂,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上面临一线治疗优化、移植时机选择和复发难治患者管理等挑战,规范化诊疗结合精准分型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新药联合及移植治疗正逐步改变传统治疗模式。其中,ASCT巩固治疗是一线诱导后获得CR患者的合理策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移植条件限制和移植后复发率较高等现实挑战;此外,为改善一线诱导疗效,基于分子分型的CHOP+X相关研究探索在进行中。对于复发难治PTCL的治疗,当前正从单药走向联合治疗,以CD30抗体偶联药物、HDAC抑制剂等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复发难治PTCL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1754111892877472.jpg

孙秀华教授、郭晔教授主持


1754111903218548.jpg

邹德慧教授作专题报告


05WM临床探索:BTKi治疗新时代,"汉堡包"策略见成效


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对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诊疗进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报告。


WM临床表现复杂,常累及多个系统,需通过骨髓检查、免疫表型及MYD88突变检测进行确诊,并排除其他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伴随临床探索的持续加深,WM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INNOVATE研究表明,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IR)的给药方案在MYD88 L265P突变型及CXCR4突变型患者中可达到良好的疗效。此外,新药如BCL-2抑制剂、BTK降解剂等药物的应用正在探索中。最后,李增军教授通过典型病例分享了其中心“汉堡包方案”(BR联合泽布替尼交替治疗)的探索,提示该方案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可降低毒性,且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754111936579162.jpg

梁蓉教授、周辉教授主持


1754111945760337.jpg

李增军教授作专题报告


06MCL分层治疗选择:一线探索求深度,复发难治现转机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耀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蕾教授分享了套细胞淋巴瘤(MCL)的诊疗进展。


MCL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淋巴瘤,患者预后受TP53突变、高Ki-67指数等高危因素影响。在初治患者中,分层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研究热点集中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化疗、无化疗方案、MRD指导下的精准治疗、优化维持治疗、ASCT价值评估以及高危患者特殊治疗策略等多个方向,相关进展有望为初治患者带来更深度的缓解。对于R/R MCL患者,BTKi占有重要治疗地位,该领域的新药开发也为BTKi耐药后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此外,CAR-T细胞、双抗等众多新药为R/R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


1754111981299152.jpg

王黎教授、刘耀教授主持


1754111995778410.jpg

张蕾教授作专题报告


07FL诊疗中国经验:多组学揭示机制,新方案优化疗效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树叶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的主持下,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滤泡性淋巴瘤(FL)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在FL的基础研究与发病机制方面,多项研究利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多组学技术揭示了FL突变谱和肿瘤微环境的异常。在中国,FL患者较为年轻化,早期进展(POD24)及转化患者预后差,是目前主要的治疗难点。因此,在POD24风险预测方面,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开发了FLIPI-C的预后模型,该模型在内部队列及外部队列中均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此外,PET/CT相关参数、患者初诊时免疫细胞数量、结外受累部位个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指标均可用于评估预后。在治疗方面,免疫化疗仍是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主要方案,然而,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ORR逐渐下降。目前,我国学者正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治疗方案,这些研究将为优化FL诊疗模式提供重要依据。


1754112025472034.jpg

王树叶教授、张会来教授主持


1754112037476572.jpg

周辉教授作专题报告


08NKTCL国际前沿:免疫治疗创佳绩,难治患者盼新方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邹立群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鲍慧铮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荣教授基于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和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三大会议前沿动态,详细介绍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最新研究进展。


NKT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疾病,其特征为EBV感染和免疫检查点过度表达。国际T细胞项目2.0(TCP2)数据显示,NKTCL患者的整体预后不佳,晚期患者2年生存率不容乐观。在治疗策略方面,日本移植登记NKTCL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晚期和复发难治患者中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现有的临床分期系统存在明显局限性,亟需建立更具疾病特异性的分期标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放疗的联合在早期NKTCL患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是否优于现有标准方案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脂质体米托蒽醌与PD-1联合方案在早期和复发难治患者中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总体而言,免疫联合治疗和移植为NKTCL患者带来新希望,但晚期患者的预后改善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研究需要着力于优化临床分期系统、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以及突破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瓶颈。


1754112077215910.jpg

邹立群教授、鲍慧铮教授主持


1754112091716710.jpg

陶荣教授作专题报告


会议总结


大会接近尾声,在赵东陆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并对每一位与会专家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激之情。她特别提到,每一位讲者都以高度的责任心精心筹备、倾囊相授,相信各位专家和听众都在这场学术盛宴中收获颇丰、满载而归。也期待在未来的学术会议中,能够再度相聚,共襄盛举!


1754112126826638.jpg

宋玉琴教授总结


医脉通将持续为各位同道报道2025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各专场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