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T1DM)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及时干预,有助于预测发病,降低酮症酸中毒发生率,减轻病情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然而,当前人们对T1DM筛查的态度各不相同,深入探究影响筛查态度的背后原因,对精准制定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极为关键。本期医脉通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王桂侠教授,为我们深入剖析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筛查策略要点,以期为优化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
聚焦临床:T1DM高危人群筛查现状不容乐观
识别T1DM高危人群对疾病防控意义重大。众所周知,T1DM的本质是一种多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倾向。既往研究表明,T1DM一级亲属的平均患病率为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0.4%1,2。除经典T1DM患者的一级亲属外,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的一级亲属、少数自身免疫病患者以及携带T1DM易感基因或遗传高风险的普通人群同样是T1DM高危人群(表1)1。
表1. T1DM高危人群的定义
尽管,目前权威指导文件明确了T1DM的高危人群,并着重强调筛查的重要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率并不理想。一项描述性、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T1DM高危人群参与筛查的比例为19.23%-46.30%3。另一项基于TrialNet预防途径(PTP)TN-07、TN-10、TN-18、TN-20以及TN-22试验数据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各试验组T1DM高危人群筛查率为8.5%-49.8%(图1)4。在此情况下,如何提升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率、优化筛查策略,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各试验组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情况
研精覃思:T1DM高危人群筛查决策的影响因素探析
深入了解T1DM高危人群筛查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临床筛查工作的高效开展。一项在有个人或家族T1DM病史的成人参与者中开展的研究,将纳入的510例参与者分为T1DM组、照护组和亲属组,分析各组参与者抗体筛查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未接受筛查的参与者中,对抗体筛查持“犹豫不决”态度者较多,T1DM组、照护组和亲属组分别为38.46%、40.52%、44.44%。进一步分析发现,T1DM组和照护组最常报告的影响因素为“阅读或研究更多关于筛查的内容”,亲属组则为“从未考虑过筛查”;“伴侣或家庭讨论”可影响T1DM组和照护组参与者的筛查意愿,但该因素对亲属组影响较小(表2);在其他因素中,T1DM组和照护组较多提及“对阳性结果的恐惧”(T1DM组16.67%;照护组16.67%),亲属组则较多提及“与家人讨论筛查”(28.57%)和“自身年龄患病概率低”(14.29%)等因素3。
表2. 参与者对T1DM自身抗体筛查决策的自我报告影响
T1DM组:自身确诊为T1DM且子女未患病或有生育计划的人群;照护组:自身无T1DM但育有≥2名子女,且其中1名为T1DM患者;亲属组:T1DM患者的子女或兄弟姐妹
除上述因素外,心理健康和社会观念同样影响筛查决策。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约40%的父母认为T1DM筛查可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4%的父母担忧阳性结果会引发社会对家庭的负面评价5。此外,一项混合方法研究从医生的角度探讨了T1DM筛查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图2),为全面理解筛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6。
图2. T1DM筛查的促进和阻碍因素
上述研究表明,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决策受到多因素影响,且不同群体的驱动因素呈现异质性。因此,临床需制定精准教育策略,对患者和医生分别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有效促进筛查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提升T1DM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率、干预率,最大化临床获益。
精准施策: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策略优化
除了明确T1DM高危人群,了解影响筛查决策的驱动因素外,制定科学的筛查策略同样关键。既往研究表明,血糖的异常可预测T1DM的发生。因此,对于胰岛自身抗体(IAb)筛查阳性者,还可进行血糖指标检测,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1,以更精准评估β细胞功能及疾病进展风险。临床可依据下述筛查流程图实施规范化操作(图3)。
图3. T1DM 高危人群的筛查流程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T1DM筛查并非“一刀切”。鉴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进展风险存在差异,临床需根据不同疾病阶段、年龄等因素调整监测策略(表3)1。这种个体化方法既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1,有助于确保监测计划顺利进行。
表3. 不同T1DM高危人群的监测频率及检测内容建议
通过早期筛查、定期监测识别出处于T1DM亚临床期的人群后,临床可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最大化延缓疾病进展。近年来,T1DM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作为一种抗CD3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与T细胞表面CD3结合,调节T细胞活性,抑制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和破坏,是首个且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延缓T1DM发病的疾病修饰疗法,延缓8岁(含)以上儿童和成人T1DM 2期患者向T1DM 3期进展1。将该创新疗法与筛查策略形成协同,有助于实现T1DM“早筛-早诊-早干预”的闭环管理,帮助患者改变疾病自然病程。
结 语
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决策受到多因素影响,且不同群体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临床教育策略应“量体裁衣”,才能有效提升筛查参与度。与此同时,临床还需不断优化筛查策略,并积极应用创新药物延缓疾病进展。通过将“差异化教育、个体化筛查、创新化治疗”深度融合,方能更好地为高危人群筑牢抵御T1DM的健康防线。
*截至文章发布时
王桂侠 教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之名医,白求恩名医,唐敖庆学者,曾获美国行医执照证书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电解质紊乱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吉林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主任委员
吉林省优秀海外归国人员
吉林省科技协会先进个人
吉林省医德标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1):1183-1199.
[2]Redondo MJ, et al. Pediatr Diabetes. 2018 May;19(3):346-353.
[3]Kelly CS, et al. Diabetes Ther. 2024 Oct;15(10):2249-2261.
[4]Kinney M, et al. J Endocr Soc. 2023 Jan 11;7(3):bvad003.
[5]Al-Gadi IS, et al. Pediatr Diabetes. 2024 Jul 25;2024:1286029.
[6]Ospelt E, et al. Clin Diabetes. 2024 Winter;42(1):17-26.
4M编号:MAT-CN-2510853
版本号:1.0
计划生效日期:2025年6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