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癌(eCCA)指源于肝外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肝总管、胆总管及相关解剖结构。eCCA可进一步细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其与胆囊癌及壶腹癌在临床表现、分子特征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 且这些肿瘤发现时常处于晚期,pCCA和dCCA的诊断与治疗极具挑战。尽管影像学和分子分析技术有所进步,精准鉴别诊断和肿瘤分类仍困难重重,这直接影响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欧洲肝病学会(EASL)理事会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专家小组,涵盖病理学、放射学、内镜学、肝病学、肿瘤学及肝胆外科等领域,负责制定本临床实践指南。小组采用PICO框架,围绕分类、流行病学、监测/早期诊断、诊断/分期、治疗及随访6个核心主题提出问题。
证据质量依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框架评估,参考2011年版证据等级。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或弱推荐。共识程度分为:高度共识(≥95%同意)、共识(75%~94%同意)、多数同意(50%~74%同意)及无共识(<50%同意)。所有推荐意见的共识水平均≥75%,无须重大修订。
1分类
1.1 术语“eCCA”是否应排除胆囊、胆囊管及壶腹恶性肿瘤?
推荐意见:
(1) “eCCA”应专指源于肝管(右、左及肝总管)及胆总管的恶性肿瘤。“胆道癌”作为广义术语,涵盖所有源于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iCCA)、eCCA、胆囊癌及壶腹癌(证据等级5,强推荐,高度共识)。
1.2 CCA亚分类应采用二分法(肝内/肝外)还是三分法(iCCA、pCCA、dCCA)?
推荐意见:
(1) 鉴于病理生物学、临床表现及管理策略的显著差异,CCA亚分类应采用三分法:iCCA、pCCA及dCCA(证据等级5,强推荐,高度共识)。
1.3 分子分析能否区分iCCA与pCCA/dCCA?
推荐意见:
(1) 目前无法通过基因变异区分iCCA与pCCA/dCCA(证据等级5,弱推荐,共识)。
2流行病学
2.1 是否应记录CCA患者的已知风险因素?
推荐意见:
(1)应常规记录CCA患者是否具有已知风险因素,明确具体风险因素或注明无已知风险因素,以监测流行病学特征(证据等级5,强推荐,高度共识)。
2.2 是否应为特定eCCA患者提供遗传咨询以识别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推荐意见:
(1)目前不建议对所有诊断为pCCA和dCCA的患者进行胚系突变检测和遗传咨询(证据等级4,弱推荐,共识)。
(2)对于有个人或家族癌症史提示遗传性癌症综合征、有微卫星不稳定或可能与遗传性综合征相关的基因改变的pCCA/dCCA患者,应酌情接受遗传咨询和胚系突变检测(证据级别5,强推荐,高度共识)。
3监测/早期诊断
3.1 哪些疾病需监测以实现eCCA早期诊断?
推荐意见: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应定期监测以发现恶性病变(证据等级3,强推荐,高度共识)。
(2)胆总管囊肿患者应接受手术治疗并进行后续监测(证据等级3,强推荐,共识)。
(3)肝吸虫感染者需接受治疗,但因证据不足,暂无具体监测方案推荐(证据等级4,弱推荐,高度共识)。
3.2 高危人群应采用何种监测方案?
推荐意见:
(1)PSC患者应每年接受超声和/或MRI检查,可酌情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并根据风险因素调整(证据等级3,强推荐,共识)。
(2)胆总管囊肿及肝吸虫术后可采用血生化及超声随访(证据等级4,弱推荐,高度共识)。
4诊断/分期
4.1 疑似pCCA或dCCA患者应采用哪些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
(1)增强CT及增强MRI优于超声,推荐用于pCCA及dCCA诊断(证据等级4,强推荐,高度共识)。
(2)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评估胆道梗阻程度及范围优于增强CT,(证据等级3,强推荐,高度共识)。
4.2 CA19-9是否用于诊断或预后判断?
推荐意见:
(1)不推荐CA19-9用于eCCA诊断(证据等级2,强推荐,共识)。
(2)CA19-9可作为pCCA及dCCA总生存期的预后标志物(证据等级4,弱推荐,高度共识)。
4.3 是否需在所有pCCA或dCCA患者中获取细胞/组织学确诊?
推荐意见:
(1)应尽一切合理努力获取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证据等级5,开放推荐,共识)。
(2)若细胞/组织学结果不明确但临床高度怀疑,建议与多学科团队及患者讨论后,对潜在可切除病变按分期行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通常需肿瘤组织证据(证据等级5,开放推荐,高度共识)。
4.4 疑似pCCA/dCCA患者应采用何种术前检查获取细胞/组织学确诊?
推荐意见:
(1)推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刷检细胞学及ERCP引导下钳夹活检作为主要手段(证据等级4,弱推荐,共识)。
(2)若先前ERCP采样阴性或所在中心/可转诊医院具备胆道镜能力,推荐胆道镜引导下活检(证据等级4,弱推荐,高度共识)。
4.5 细胞/组织学确诊失败时是否考虑液体活检或胆汁/血浆分子分析?
推荐意见:
(1)胆汁或血浆液体活检在CCA诊断中具潜力,但目前仅限研究或临床试验使用(证据等级4,开放推荐,共识)。
4.6 pCCA/dCCA分期应采用哪些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
(1)分期应在放置胆道支架前进行,推荐多期增强胸部-腹部-盆腔CT评估肝动脉及门静脉受累情况并排查有无远处转移(证据等级3,强推荐,高度共识)。
(2)建议增强MRI+MRCP用于分析胆管解剖及肿瘤纵向浸润范围(证据等级4,强推荐,高度共识)。
(3)手术前推荐超声内镜引导下淋巴结细针穿刺抽吸术/活检术以排除淋巴结转移(证据等级4,强推荐,共识)。
(4)不推荐18F-FDG-PET用于eCCA诊断及局部分期(证据等级3,强推荐,高度共识)。
4.7 pCCA分期系统如何选择?
推荐意见:
(1)推荐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证据等级4,开放推荐,高度共识)。
5治疗
5.1 (疑似)局部(即非转移性)pCCA患者是否应手术切除以延长生存期?
推荐意见:
(1)若可行R0切除且术后死亡率可接受,推荐手术切除(证据等级2,强推荐,高度共识)。
5.2 (疑似)淋巴结阳性(N1)pCCA患者是否应手术切除?
推荐意见:
(1)仅当阳性淋巴结局限于肝门区且术后病死率可接受时,推荐手术切除(证据等级3,弱推荐,高度共识)。
5.3 需血管重建的pCCA患者是否应手术切除?
推荐意见:
(1)为实现R0切除,可对特定患者行门静脉或动脉重建(证据等级3,弱推荐,高度共识)。
5.4 应该考虑将新辅助放化疗后进行肝移植作为改善不可切除pCCA患者预后的选择吗?
推荐意见:
(1)对于早期(TⅠ/TⅡ期肿瘤<3 cm,N0,M0)不可切除pCCA的选定患者,可以考虑新辅助化疗后行肝移植术(证据等级3,弱推荐,高度共识)。
5.5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eCCA一线治疗方案?
推荐意见:
(1)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度伐利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为标准一线治疗(证据等级2,强推荐,共识)。
5.6 无靶向治疗靶点的eCCA二线治疗方案?
推荐意见:
(1)一线治疗进展后,推荐FOLFOX作为二线治疗,基于伊立替康的方案可作为替代(证据等级2,强推荐,共识)。
5.7 晚期pCCA/dCCA是否需分子谱分析?
推荐意见:
(1)推荐分子检测以识别可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支持参加临床试验(证据等级2,强推荐,高度共识)。
5.8 eCCA术后是否需卡培他滨辅助治疗?
推荐意见:
(1)除原位癌外,无论 T、N和切缘状态如何,所有浸润性eCCA术后患者推荐卡培他滨辅助治疗(证据等级2,强推荐,共识)。
5.9 eCCA术后是否需辅助放化疗以延长生存期?
推荐意见:
(1)R0/R1切除的eCCA不推荐常规放化疗,但R1切除患者可考虑(证据等级3,弱推荐,共识)。
5.10 术前是否需常规胆道引流?
推荐意见:
(1)对于适合手术治疗的eCCA患者,应避免常规术前胆道引流(证据级别1,强烈推荐,共识)。
(2)避免常规术前胆道引流,除非出现胆管炎、肾衰竭、顽固性瘙痒、高胆红素、需新辅助化疗、计划行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或预计手术等待时间较长等情况(证据等级3,强推荐,高度共识)。
5.11 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如何选择?
推荐意见:
(1)对于适合手术治疗且有胆道减压指征的dCCA患者,应首选内镜引流而非经皮引流(证据级别3,强烈推荐,高度共识)。
(2)对于可手术治疗且有胆道减压指征的pCCA患者,由于证据不足,内镜引流与经皮引流目前没有推荐意见(证据级别3,弱推荐,共识)。
5.12 术前胆道引流支架如何选择?
推荐意见:
(1)dCCA首选覆膜金属支架(证据等级1,强推荐,高度共识)。
(2)pCCA推荐可移除支架,具体类型无明确推荐(证据等级4,弱推荐,高度共识)。
5.13 晚期eCCA首选哪种引流方式?
推荐意见:
(1) dCCA首选内镜下经乳头自膨式金属支架(证据等级4,强推荐,高度共识)。
(2) ERCP失败时,优先内镜超声引导胆道引流而非经皮引流(证据等级2,强推荐,高度共识)。
(3) 对于BismuthⅠ型和Ⅱ型患者,内镜下经乳头引流可能优于经皮引流;对于Bismuth Ⅲ型和Ⅳ型患者,经皮引流或内镜/经皮联合引流可能更为合适,推荐无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证据等级3,弱推荐,高度共识)。
5.14 内镜消融技术是否提高生存率或支架通畅率?
推荐意见:
(1)导管内射频消融可与支架置入联用以提高通畅率,但生存获益尚无定论(证据等级2,弱推荐,强烈共识)。
6随访
6.1 eCCA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检查间隔及内容?
推荐意见:
(1)术后1年内每3~4个月、2年内每6个月、之后每年进行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或腹部增强MRI联合胸部CT,检测CA19-9、CEA(癌胚抗原)(可加或不加CA125),直至术后5年(证据等级4,强推荐,共识)。
6.2 接受姑息系统性治疗的eCCA 患者如何进行随访检查以评估疗效?
推荐意见:
(1)每3个月进行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或腹部增强MRI联合胸部CT,检测CA19-9、CEA(可加或不加CA125),以评估系统/局部治疗效果(证据等级4,强推荐,高度共识)。
影像学、分子分析及系统治疗的进展已显著改善eCCA的管理。然而,复杂的解剖结构及肿瘤异质性仍使早期诊断、精准分类及有效治疗充满挑战。未来需完善分子和遗传分析以区分CCA亚型并识别可治疗的靶点、扩展新型治疗组合的临床试验、优化高危人群的监测策略。通过整合液体活检及基于胆汁的分子分析,有望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实现个体化治疗。胆道引流方法应着眼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更多患者能够接受治疗。国际间的努力协作对于标准化分期系统、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确保公平获取新技术至关重要,为CCA更加个体化的治疗和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全文下载
https://www.lcgdbzz.org/cn/article/doi/10.12449/JCH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