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详情
湘约·大咖谈 | 孙永昌教授:解锁慢阻肺多学科诊疗的价值、难点与未来方向
来源:医脉通 发布日期:2025-09-20 00:00:00 访问量:3

湘约·大咖谈 | 孙永昌教授:解锁慢阻肺多学科诊疗的价值、难点与未来方向

发布时间: 2025-09-19 来源: 医脉通


图片

循呼吸经纬,织生命长卷

2025年9月11至14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CTS2025)在湖南省长沙市顺利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会议围绕呼吸系统疾病在预防、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汇聚国内外呼吸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充分交流了智慧医疗在呼吸病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转化应用经验。

在今年的CTS大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大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永昌教授接受采访,聚焦慢阻肺全程管理的核心议题——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作为一类表现复杂、常伴随多种共病的疾病,慢阻肺的管理早已不能局限于单学科视角,孙永昌教授从MDT对疾病管理的独特价值、临床推行中的现实难点,到未来模式的升级方向,分享了极具临床指导意义的专业见解,为慢阻肺诊疗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医脉通: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慢阻肺全程管理(如急性加重预防、并发症干预等)有哪些独特价值?与传统单学科管理相比,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图片

孙永昌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慢阻肺病具有复杂性和表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患者需吸入药物治疗,这就需要药剂科专家的专业指导;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或介入治疗,又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专家支持。


此外,“共病” 是慢阻肺病的一大突出特点——尤其是老年慢阻肺患者,常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肺癌等多种疾病,而这些共病的管理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协同参与。


因此,慢阻肺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独特价值,核心在于整合各学科的优势专家资源,打破单学科的局限,从患者整体出发,为其(包括各类共病)制定更全面、更精准的最优管理策略,覆盖急性加重预防、并发症干预等全程管理环节。


医脉通:临床推行慢阻肺多学科诊疗模式时,最突出的难点(如学科协作机制、资源整合等)是什么?目前有哪些可行的优化思路或实践经验?

图片

孙永昌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慢阻肺多学科诊疗模式与肺癌、肺结节等已成熟的MDT模式不同,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推行中存在两大突出难点:


第一,学科共识与重视度不足。目前各相关学科对 “慢阻肺与共病之间的相互不利影响” 认知尚不够深入,未能充分重视共病诊疗对慢阻肺整体管理的意义,导致学科间难以形成协同推进的共识。


第二,缺乏优化的诊疗流程与路径。当前慢阻肺患者若合并心脏病需去心脏科、合并脑血管病需去神经科、合并糖尿病需去内分泌科,往往要在多个科室间奔波,形成 “各治各病” 的局面,无法从整体层面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而这种碎片化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统一、优化的MDT协作流程。


针对这些难点,目前已有可行的优化思路: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支持下,我们正积极探索慢阻肺MDT的标准化诊疗路径,未来计划将成熟的路径进行推广,助力提升全国范围内慢阻肺多学科诊疗的整体水平。


医脉通:从慢阻肺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您认为多学科诊疗模式未来可能会向哪些方向升级?

图片

孙永昌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智慧医疗将成为慢阻肺MDT模式升级的重要方向,其中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潜力巨大。


具体而言,可穿戴设备可让患者居家时就能实时监测慢阻肺及多种共病的病情控制情况与变化趋势,这一技术能有效打破 “院内诊疗” 的局限,帮助医疗团队更及时、更全面地掌握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不仅是慢阻肺本身,还包括各类共病的动态。


最终,借助智慧医疗技术,慢阻肺MDT模式将进一步实现 “以患者为中心” 的升级,把慢阻肺与共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为患者提供更连贯、更个性化的整体优化医疗服务,让多学科协作的价值延伸到院外全程管理中。


专家简介


图片

孙永昌 教授

  • 主任医师 教授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

  • 北京大学医学部慢性气道疾病研究中心 主任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慢阻肺学组副组长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副总编辑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副总编辑



图片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