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详情
南京鼓楼医院杭春华团队在JNI杂志报道揭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新机制
来源:医学界 发布日期:2025-09-21 00:00:00 访问量:2

南京鼓楼医院杭春华团队在JNI杂志报道揭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新机制

发布时间: 2025-09-21 来源: 医学界

南京鼓楼医院杭春华团队在JNI杂志报道揭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新机制

2025-09-21原创:神外前沿

图片


神外前沿讯,25年8月28日,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杂志(中科院1区医学Top/Q1/IF=10.1)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等研究团队题为 “P2X7-CaMKII drives 5-LOX nuclear translocation to impair microglial function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的研究成果。


作者团队:Peng-Fei Ding、Jia-Tong Zhang、Xiao-Long Zhu、Yue Cui、Chun-Lei Chen、Xun-Zhi Liu、Jun-Da Shen、Le-Xuan Zou、Yue Lu、Zong Zhuang、Chun-Hua Hang(通讯作者杭春华专访链接)、Wei Li(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 引用信息:Ding PF, Zhang JT, Zhu XL, Cui Y, Chen CL, Liu XZ, Shen JD, Zou LX, Lu Y, Zhuang Z, Hang CH, Li W. P2X7-CaMKII drives 5-LOX nuclear translocation to impair microglial function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Neuroinflammation. 2025;doi: 10.1186/s12974-025-03530-3. PMID: 40877894


文章中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性病症,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在决定患者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其相关机制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结合了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来识别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的新见解。


这些研究通过采用多组学联合方法,研究者确定了5-LOX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证明了 5-LOX 核内转位增加会提高 LTB4/LXA4 比值,从而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由于酸化功能缺陷而损害溶酶体功能,最终损害小胶质细胞功能。


此外,研究者还确定了 P2X7-CaMKII 通路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促进小胶质细胞中 5-LOX 核内转位的潜在机制。


这项研究增强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机制的理解,并为未来治疗指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图片


文章中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这种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除了加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级预防外,深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潜在机制,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也至关重要。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固有免疫细胞,大量研究已表明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介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可通过激活炎症反应导致脑损伤,但它们也能通过吞噬清除有害因子和蛛网膜下腔的残留血液来保护神经功能。


本项研究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模型中,神经功能和小胶质细胞功能在第一天均显著受损,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恢复。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综合结果表明,5-脂氧合酶(5-LOX)是调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关键靶点。外源性给予消退素 D1(RvD1)以抑制 5-LOX 核转位,或直接补充脂氧素 A4(LXA4)以调整白三烯 B4(LTB4)/LXA4 比值,能够改善溶酶体酸化,减轻溶酶体功能受损,增强吞噬作用,同时降低炎症反应。通过 JNJ 或 P2X 纯音受体 7(P2X7)siRNA 抑制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II(CaMKII)激活,阻止 5-LOX 核转位,也能改善溶酶体功能,从而保护小胶质细胞功能。此外,P2X7 siRNA 还能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溶酶体功能和小胶质细胞功能。


主办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