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血压年会(CHM 2025)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特邀国内外权威专家,共同探讨高血压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在11月1日举办的“β受体阻滞剂(BB)及其联合用药新策略”专题会场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新军教授担任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李燕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田文杰教授作为讲者,就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价值及其在单片复方制剂(SPC)中的优化应用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在李燕教授的主持下,张新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BB作为心血管领域的经典药物,是国内外权威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血压防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循证医学与药理机制的不断深入,BB类药物的异质性日益受到重视,其个体化治疗差异较其他类别降压药更为显著。因此,深入理解BB在高血压管理、心脏保护以及血压心率双重控制方面的综合价值,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的重点课题。本场专题会旨在系统探讨BB的临床定位,重点剖析其与钙通道阻滞剂(CCB)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及其临床应用进展,推动该经典药物的规范与精准使用。

张新军教授

李燕教授
刘靖教授从心脏生理机制出发,深入阐释了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保护作用与临床优势,指出比索洛尔作为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在疗效及安全性上优势显著,可高效控制血压及心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同时对糖代谢、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刘靖教授
心脏组织中β1受体占比约80%,其介导的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广泛参与心肌收缩力调节,是心脏功能的核心调控靶点。因此,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可有效降低心率与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延缓心室重构。


BB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药物之一,其疗效与安全性存在明显异质性,关键在于受体选择性差异。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中展现出更优的安全性,对糖脂代谢及支气管功能影响较小。比索洛尔作为目前国内β1选择性最高的药物之一(β1:β2亲和力比为19.6:1),在多项研究中证实其兼具强效与安全性的特点。

在症状缓解方面,相较其他选择性BB,比索洛尔在血压和心率降幅上更优,更能有效控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率,改善心率变异性。在改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局方面,英国14年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证实,与其他BB或非BB相比,比索洛尔可长期显著降低多种心血管事件风险及心绞痛患者死亡率。在安全性方面,比索洛尔对糖代谢、肺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为心衰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田文杰教授深入解读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新指南)更新的四大亮点,涵盖了降压目标、药物治疗、联合策略及心率管理等多个关键方向。

田文杰教授
第一大亮点:更积极的降压目标。新指南明确提出,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如患者耐受良好,则应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这一更严格的降压目标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及死亡风险,体现了“强化降压、最大获益”的治疗理念。
第二大亮点:BB稳居一线治疗地位。BB依旧被列为六大常用降压药物之一,并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舒张压的控制优于其他类药物。此外,BB在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显著获益,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复发风险达29%。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比索洛尔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降低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达69.6%。


第三大亮点:SPC成为联合治疗优选。新指南强调,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才能达标,推荐优先使用SPC。其中,BB+CCB的组合被列为优化联合方案之一,富马酸比索洛尔/氨氯地平作为目前上市的唯一长效SPC,其疗效历经多项高质量循证证据验证。研究显示,BB+CCB方案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P-MACE)风险达15%,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在氨氯地平单药治疗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使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压和心率。

亮点四:重视心率控制。指南首次将“静息心率>80次/分”列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新增“心率控制”章节。推荐高血压伴心率增快的患者首选心脏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以实现心率的有效管理。
本次CHM 2025专题会议从药理机制、临床循证与指南更新等维度,全面梳理了BB在当代高血压管理中的战略地位。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凭借其在降压、护心、控率及安全性方面的综合优势,正成为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支柱;而BB+CCB的优化联合策略,尤其是其SPC,则为实现血压与心率的双重达标提供了可靠路径。随着指南的推进与临床实践的深化,BB有望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发挥核心治疗作用,持续推动我国高血压管理质量的提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